【後植民計畫】Post Ecolonialism Project

刊登者:廖康伶

刊登者的所有廣告

刊登日期:2016.12.12

檢舉此則廣告

廣告內容

台北市大同區長安西路39號

展覽名稱 Exhibit
【後植民計畫】Post Ecolonialism Project

展覽時間 Date
2016/12/13-2017/01/15

展覽地點 Venue
台北當代藝術館MOCA Studio

門票 Admission
免費 Free

策展人 Curator
陳泓易

參展藝術家 Artists
(臺灣)陳宣誠/ArchiBlur Lab、黃銘昌、葉子奇、洪天宇、

林銓居、尹子潔、許聖泓、蔡依潔、陳正弘

(法國) Alice Schÿler Mallet

(美日)Norman Yamada

(保加利亞)Rada Boukova

【後植民計畫】
Post Ecolonialism Project

【後植民計畫】起始自一個生態行動,並逐步思辨發展成一個文化行動(Action Culturelle)。本計劃以實際的種樹行為對遭受破壞的自然進行「修補」(Bricolage),行動主體在「還地於樹」的「修補」過程中,重新思考其與自然間的關係,大量新植的原生種樹木也重塑了遭人為破壞的土地風景。以種樹行為作為思考風景繪畫的隱喻,兩者的核心精神都是主體與自然的互動關係。此展覽在種樹行動的檔案展示之外,也重新回顧台灣風景(畫)的某種樣貌,並以新的創作內容企圖再現此一系譜。


展覽主要分成五個部分進行對台灣風景樣貌的思辨。第一部分是策展團隊到雪山山脈、中央山脈與阿里山山脈拍攝三個瀑布風景錄像,拼接成一彷彿掛軸的視覺形式,象徵清領時期台灣面對自然時所呈現的風景畫意象;第二部分則以幾個日治時期設立的植物園與翻製的繪葉書,象徵現代性導入台灣之後,一種「去脈絡化」(Decontextualisation) 的面對自然態度,以及此時風景畫呈現的形式;第三部分是台灣當代幾位不同類型代表性風景畫畫家的作品展示,呈現當代與日治時期風景畫概念的差異,以及人與自然的互動關係的轉變;第四部份則是翻拍了侯孝賢公路電影中的片段,呈現另一角度與媒材所開顯的風景意象;第五部分則是台灣森林風景的裝置,其中並置一台灣原生植物石楠的錄像在此風景中,這株台灣石楠在幾十年前被移植到法國諾曼第花園中,藉此思辨在全球化語境下「植民」的問題意識,呼應我們「還地於樹」生態行動中「再脈絡化」(Recontextualisation)的文化思維內涵。


隱私權政策 Copyright © 2024 PO客 All Rights Reserved.